类别: 文化教育
主持建筑师: 刘晓都

项目建筑师:Milutin Cerovic  项目经理:翁华
项目组:李想 廖梦君 许潇 张超贤(建筑) | 张雪娟 熊洋羊(景观) | 厉静远 许安江 黄钧琳(实习生)

 

都市实践与其他三个团队联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方案竞赛设计。工程总建筑面积267180平方米,由A、B、C、D、E, F, G 七个地块组成,在已建成的一期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类型上,通过集群设计,尝试创作出更加多元的“和而不同”的建筑类型,努力营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共享生活与绿色智能的校园体验新场所。都市实践负责其中AB地块的设计。

 

A&B 地块: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下园入口的新建筑群以社交空间与教学设施吸引整个校园的学生,在校园边界上重建与城市的关系。学校新的门户形象也由此形成,展示其在周围片区重要的影响力。

连接教学大楼与学术交流中心的广场是两座建筑最主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广场以山谷般的形态作为设计出发点,沿着斜坡形成室外坐席与不同高度上的开放非正式学习与社交空间。十字交叉状的广场既是一个校园结点,在两个方向上连接中轴两侧建筑,以及校园与城市;也是一个公共交汇点,一个共享知识,讨论与互动的集会空间。

 

A地块:教学综合大楼

教学大楼水平伸展的体量容纳了新的多功能报告厅、课室、研讨室、教师以及行政办公空间。建筑体量自二层起前后错动,漂浮于中轴之上,形成有遮蔽的首层空间与高低错落的室外平台,激发学科之间交流。山谷状的斜坡广场渗透进教学大楼深处,将学生引向上层的课室与研讨室,并沿着连桥与平台构成的交通网络向上延伸。

以模块化系统为主要组织原则使得结构效率与空间的灵活使用得到保证。四个由教学功能模块构成的板楼体量垂直下园中轴方向排列。

每个板楼体量的地上三层均整合于公共裙楼之中,使不同学科课室间交通便捷,也便于行人从中轴大道快速抵达。另外,一个内部连路在建筑第三层将四个中庭连接整合成一个连续的室外活动空间。

 

B地块: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下园中轴另一侧的学术交流中心与教学大楼共同塑成了校园新的门户形象。各多功能会场整合并线性排布于斜坡下,使行人可从中轴直接通向不同报告厅。山谷状广场将人引上三层的绿化露台,共同形成一个激发公共交流讨论的室外集会空间。行政办公功能主要布置于漂浮的上层体量之中,多个小阳台向体量内凹,相对私密。

此外,下园教学区的CD地块由迹·建筑设计,下园书院E地块由创盟国际设计,FG地块由南沙原创设计。秉承港中大校区多样性、丰富性、通达性以及活力智慧、全人教育的场所精神,四个团队方案上各具特色,在已建成深圳校区一期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类型上,通过集群设计,尝试创作出更加多元别样“和而不同”的建筑类型,努力营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共享生活与绿色智能的校园体验新场所。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设计单位:南沙原创+URBANUS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

URBANUS都市实践设计范围:地块A 教学综合大楼,地块B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
设计时间:2019
用地面积:78,926 ㎡
建筑面积:267,180 ㎡
其中A 教学综合大楼 63,600 ㎡;B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37,500 ㎡

合作: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有限公司 – 地块F, G书院
北京迹道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地块C 科研综合楼大楼,地块D 钟楼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块E书院

了解更多:
竞标方案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 / 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 建日筑闻公众号. 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