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anic Garden-final_页面_01 Botanic Garden-final_页面_02 Botanic Garden-final_页面_03

作者  王辉
期刊  WA世界建筑 2019(08):46-51

WA:本项目是怎样通过建筑及景观设计呼应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个主题的?
王辉:首先,植物馆是本届世园会中唯一的植物温室,游客可以观赏到在别的展馆中看不到的热带、亚热带和沙漠珍奇植物。为了让观众能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植物的神奇,建设方万科团队和策划及设计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确定了“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展来回应2019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个主题。为了让千万观众对这个抽象的主题怀有强烈的好奇,有别于常见的透明式温室,植物馆被设计成一个隐藏在神秘面纱背后的仙境。这个造型源自于滋养植物的土壤,我们联想到升起的地坪下植物神秘、丰富、顽强、智慧的根系。这是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自然,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让人想到自然。观赏型植物温室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总是用“不可思议”的展陈,拓展人们狭隘的视野,唤醒新的世界观。用“根系”为意象,作为体验这个“不可思议”世界的序曲,打开意想不到的植物的智慧世界时,这种叙事方式对观众就有更大的魅力和亲和力。东侧灰空间里的“根系”位置设计也是很智慧和环保的,为排队的观众提供了非常好的遮阳空间。在参观流线上,我们也做了巧妙的设计,将多媒体展厅、热带植物温室、植物科学画展厅、自然书店等等,安排在了流线的不同位置,使游客不仅能够从地下、地上、空中等不同角度观察植物,欣赏自然,也能通过不同的媒介了解植物,学习自然知识。
近江明(Aki Omi):世园会的景观设计在北京山麓和相邻山脉的原生环境中为展馆提供了异国情调的室外环境,同时也作为“演绎景观”,服务于生态需求和人类生态需求。以“植物智慧”为主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智慧地形”战略,将场地塑造成“山脉”和“山谷”,以捕捉和储存雨水,填充地下水槽以满足项目的灌溉需求。水从高西北“干旱”角落移动到场地表面,到达南部地区的下部湿地部分,成为湿地和水域的注水通道。景观通过仔细选择原生植物来说明从高山草甸生态到低地的隐喻之旅。朝东的景观是展馆的主要入口,遵循与西半部相同的智慧地形策略,但这里的分级功能为人们服务,包括日常需求和运动,以及活动和表演。地貌和种植共同开展真正的生态功能,教育访客了解自然环境,构筑自然美景和舒适体验。

WA:在本项目中最能够体现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王辉:设计策略主要包含3个方面:前期设计方面,中期的技术应用方面,以及后期的设计调整方面。
前期设计中,结合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整个建筑的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进行预先模拟,作为设计方案及植物的种植方案的依据,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中期技术应用方面,运用了雨水收集、温室智能化系统等诸多的先进绿色建筑技术,使建筑更加智能,更加节约。
后期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又请来了清华大学的节能专家,一同根据测得的实时数据,不断地调整设计,以求在完工前将各专业设备调整到一个最平衡、最节能、最绿色的状态。
当然,更策略的策略是本项目紧扣当前最有现实意义的生态保护主题,建筑造型的立意深受红树林的启发。红树林是我国南方沿海潮间带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群落,却在近20年的城市化中被大量破坏。通过植物馆设计,红树林成为“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的一个主角,唤起了人们对它的保护意识。

WA: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辉:设计中包含的最大困难也同时是最大的机遇就是“不定性”,包括建筑类别的不定性、使用功能的不定性、使用对象的不定性、展陈内容的不定性等等。这些不定性使设计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也在向植物学习生存的智慧,用“灵活性”的态度和“合目的性”的判断来应对各种“不定性”。
在施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由于施工时间有限,必须在建筑未完工状态下,将许多珍贵的热带植物移植进还不温暖的温室,并度过延庆寒冷的冬季。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和甲方、施工方共同努力,甚至用了许多“土”办法、“笨”办法,例如给名贵植物临时搭建一个专属的小采暖温室,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在世园会开园的时候,让植物呈现出于一个良好的生长状态,迎接游客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