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2017深双第一次学委汇报,确定本届展览内容及结构,以及清晰明确的策展主题、思路与板块主线,策展人搭建展览学术框架,并着手定向邀请部分主要参展人。
–
汇报内容节选:
“城市共生”主题阐述
多样性
我们今天的城市应自觉地反抗这个单一和理想化的未来图景,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今日之城市应是多元价值体系平衡的结果,是人们身处同一世界,心存不同梦想的高度异质性和差异化的文明共同体。城市本应无所不包、和而不同,它的生存与繁荣恰恰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对“差异性”“另类”、“它者”的包容和文化认同。
–
创造力
“城市共生”是对未来年轻人创新能量与激情的呼唤,创意和想象力需要在城市中寻找新的栖居地。城市中年轻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由开放空间正在被规范化、机构化和标准化的规划空间所挤压和清除。中心商务区、大学城、科学城、科技园、甚至种种名义下的创意产业园也都往往变成了既定模式下的产物而同样地固定、单调和缺乏想象力。自由的心灵、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应当在城市中有所依托,而城市的既有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容纳更多更深远的变革的活力了。
–
进行时的活力
城中村仍处于城市中的“未完成”状态,它持续演进,自我繁殖、自我更新、投机钻营与民间智慧无处不在。城中村的发展是借力与自助结合,既灵活善变又无法无天,它的空间生产策略在其他城市地区无法应用和复制。年轻的外来者在拥挤狭窄的出租屋和内巷中暂栖了身心,也容纳了梦想,成为新来者真正的落脚城市。城中村永不落幕的“未完待续”状态使持续的创造成为可能,人们不断把自身的生活理想和未来想象投射到这里并持续实验,以一种相对低廉的成本、在相对自由的机制中不断生发出种种新的可能性。
–
杂糅与尊重
“共生”是从根源上对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空间层面不同起源、不同状态、不同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是对文化中心主义的反叛;“共生”从途径上是反纯粹的,杂糅的,也是对正统现代主义美学和单一“进步”大历史观的修正。城市共生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之平衡,如同自然界物种之共生与平衡,城市中的矛盾混杂不应被肆意打破而失衡,而对于异质与它者的尊重是对城市包容性的考验。
–
共生与异质同体的深双
本届深双是寻找新的理论、新的实验和新的实践模式的平台,是注重“发现”而非预先设定的交流平台。它还可以是一次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自我组织”,和“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的共生,借以形成对双年展自身机制的批判,体现对不同的认同。
–
异质基因的合体与共生
深圳是自上而下理性的规划与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共生与合体,是乌托邦与异托邦、秩序与混乱的合体与共生。城中村是城市与村庄的合体与共生。南头古城是历史故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合体与共生。“城市共生”是对现代主义式城市化过程的一次反思和批判;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发展而言,则既是现象也是价值观,更是一种实践。
–
南头古城=历史古城+当代城中村
南头古城经历了从明代的军事重镇到明清至近代的县治所在,又经历了解放后撤县还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呈现了完整的城中村成长历史。近百年间古城不断消退而村庄不断膨胀,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
态度:对社会多元性的认同,对“不同”的认同,对另类的包容
途径:一种反乌托邦的方式,杂糅共生
–
展场改造与双年展无缝衔接
作为深双主展场,南头古城全光谱式地展示了从清代到当下城村演变的完整空间样本,它不仅容纳了多种居住模式和商业业态,也包含了庙宇、宗祠、教堂、中小学校、演艺中心和博物馆等宗教与文化建筑,中西共生,古今共荣。本届深双作为城市介入的手段与古城更新计划再次合体,高度吻合,希望量身定制,无缝衔接。
–
直面现实:城市即展场
从深圳到珠三角,城市本身才是深双最大的展场。深双也是游牧式的展览和实质性的城市介入,12年前为应对最为迫切的城市问题而生,它始终坚持在城市中四方游走,直面当下,切入主题。
–
与城市共生的展览
展览就像城市本身一样结构复杂,如同复调音乐,不求统一,它既有整体构想又可以随机应变,充分应对展场位于城中村的种种不确定性。本届“城市共生”可以是一系列各不相同、各自独立的展览,它们可以在城市之中处处开花、突破通常的主展场和分展场,而代之以一系列的主题展、平行展、展中展和特别展,整个双年展本身也呈现为多个双年展的共生同体。
–
介入生活|展览即日常
城市共生强调多重身份多重视角,体现对社会多元性的认同。对时间维度和空间多样性、不定性的认同,它是双关语“混杂与共生”(The Jungle of Growth),潜在语义里有失控、失序,强调差异、杂糅、抵抗。展览将遍布在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绿地广场、住宅和厂房之中,它有时仅仅是轻轻的城市介入,让展览植入日常生活,鼓励漫游式的发现和惊喜,路边不经意走过时的一瞥却别有深意,展览再次呼应乔治·布雷希特(George Brecht)所声称:“最重要的事件正是那些发生在街道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
不断生长的双年展
本届深双又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双年展,我们将发起绘本城中村、城中村影像馆、城中村材料库、城中村图书馆,城中村信息中心,最终在展后为深圳城中村留下一份丰厚的档案。2005年是城中村内容第一次进入首届双年展,而彼时恰逢城中村改造办法刚刚公布,而十年后双年展首次进驻城中村,这体现出政府和公众对城中村问题的包容和态度的转变。本届深双实际介入城中村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以此回应“双年展可以为城中村做些什么而不是城中村为双年展做些什么”。
–
多义的共生
保留城中村不仅在于保留城市记忆,更隐含了一种劝谕,保留一部分有价值的城中村,以纳入城市的多元主义体系。多重城市、不定城市、混合的生长、另类城市化、游走的双年展、介入的双年展、展场与现场、提问的双年展、回应当下本地与全球的急迫问题、城中村即展览、城市即展览、城中村实验室/工作坊、混合与共生、差异的现代性、Hybrid Growth, Bulletin Board, Into the Labyrinth, Surreal dreamscape, Utopia and Dystopia Collide,这些都是展览的关键词。
–
与会人员:
组委会秘书处及办公室:徐荣、王丽华、曹捷、韩秋、黄伟文、陈贞、谢琼枝等
学术评委(14 人):
孙振华、刘珩、林云峰、王维仁、朱荣远、史建、姜珺、冯果川、Ole Bouman(奥雷•伯曼)、王绍培、徐民奇、庞伟、何健翔、张之杨
大部分学术委员对双年展主题的理念,学术追求以及结构的清晰做出了正面评价。学术委员会与策展团队对中文主题行进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确定了本届双年展与公众,村民互动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