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主题思路概述

2017年第七届深双首先确定以“城市共生”作为展览的中文主题,而英文主题的确定却更为曲折,一方面策展团队希望题目有被广泛诠释的潜力,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希望英文能呼应“生”的动态性。

英文主题的思路相比于中文更加开阔,可以是造词,甚至是杂话,比如广东话近音等,表达不仅仅共生的状态,更是一种有力量的行动动员。策展团队特意组织了一支英文主题顾问团队,并发起一个对英文主题的讨论,希望发现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城市共生”这一主题。

对于城市共生,我们如此理解:

我们应该自觉地反抗单一和理想化的未来图景,因为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今日之城市应是多元价值体系平衡的结果,是人们身处同一世界,心存不同梦想的高度异质性和差异化的文明共同体。城市本应无所不包、和而不同,它的生存与繁荣恰恰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对“差异性”、“另类”、“他者”的包容和文化认同。

“城市共生”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之平衡,如同自然界物种之共生与动态平衡,城市中的矛盾混杂不应被肆意打破而失衡,而对于它者的尊重则是对城市包容性的考验。它是反纯粹的,杂糅的,也是对正统现代主义美学和单一“进步”大历史观的修正。

“城市共生”强调多重身份多重视角,体现对社会多元性的认同,对时间维度和空间多样性、不定性的认同。它也是双关语“混杂与共生”强调差异、杂糅和抵抗。

下载 (3)

2017年3月17日讨论日记与顾问团意见:

策展团队建立英文主题的中国顾问团队,成员包括:刘珩,戴春,茹雷,陈恒,叶长安,马立安,唐克扬。

        1. CITY | SYMBIOSIS
           Symbiotic Urbanism
           The Symbiotic City
           陈恒:共生共荣,City=Urban+ Suburban
           
莫思飞: Symbiotic也会存在互相伤害的共生模式

        2. CITY| COEXISTENCE
           Matt: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with Trump and Europe, the word ‘coexist’ will be veryhot and relevant this year

        3. CITY | COEXISTING
           Wendy: COEXISTING比COEXISTENCE更有动态的效果

        4. Urban Coexistence
           如蕾:此处Urban包含文化内涵,比City好;
           陈恒:还行

        5. CITY | GROW TOGETHER
           侯瀚如: 較有動感,也超出建築問題,暗示社會動員。“共生”其實也有點港式粵語的味道,“共”字是文雅粵語代替“同”的說法,尤其多見於“情歌”—“共你一生一世”治療,哈哈!
           Wendy: GROW TOGEHTER是一个行动,但感觉比COEXISTING或者HYBRID GROWTH少了点观念价值输出

        6. CITY | HYBRID GROWTH
           Wendy: 赞同GROWTH,或许HYBRID可以换,但由更常规、更浅的词汇组成一个新的term更易于理解,更有创新,能进行不同诠释,这种简单主题对公众的来说不是heavy term,更accessible,也更易传播。HYBRID有杂交培育的意味,偏“相交”,并且是个中性词,偏科学描述,冰冷不带感情色彩。相对来讲,COEXISITNG更倾向多元的表达,如何共存,其中包含相容相交,并且听上去有更积极的感情色彩
           Matt: sounds too much like a project or book title, not enough like a biennale. I also thinkit is further from your concept than CITY | COEXISTING

        7. GROWTH IN HYBRIDITY
           CITY, HYBRIDITY, GROWTH

        8. Heterogeneity (异质)
           Acceptance/Cherish(包容,接纳)

        9. CITY |Co-living
           如蕾:造词的痕迹,此处用City,把城市当机制体制来看,
           陈恒:不对

2017年3月16日讨论日记:

IMG_7279.MOV_1503043686
英文主题顾问访谈

  1. Com mensa (拉丁语)prefix com-, meaning “together”, and mensa, meaning “table” or “meal”

偏利共生(英语:Commensalism,又称为偏利共栖现象)是两种生物间共生关系的一种。是指在生物界中,某两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其中一种的生物会因这个关系而获得生存上的利益,但是,另一方的生物在这个关系中,并没有获得任何益处,但也没有获得任何害处,只是带动对方去获取利益。

在中文中,我们会以“共生者”来表示获得利益的一方;而英文,则以 “commensal”一词表示,本意为“分享食物(sharing of food)”;事实上“commensal”一词是来自拉丁语的“com mensa”,原意为“共用餐桌”(sharing a table)。

而带动对方去获取利益的一方,则为“寄主”(host)。

在生态学的交互作用中,偏利共生是需要共生者与寄主双方持续及有效地一直发展或维持。这不论是长时间的共生关系或是短时间的;由弱的互动关系至强的,也是需要一直发展或维持,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偏利共生。

  1. Mutualism: 互利型共生(SF:政治上与Socialism, capitalism相关)
  2. Symbiosis (Geek: Living together)
  3. 造词:Com-vita (com: together. Vita: life, living, career, existence, livelihood, way of life拉丁语)
  4. 造词Com-vivant (com: together. Vivant: living 法语)
  5. Commix (Eng: mingle; 拉丁语:双人团体)
  6. Ultra-living (Ultra: Beyond)
  7. Coaxial (同轴)
  8. Coherent
  9. Consentient (perceiving together SF:单词偏门,有道词典查不到中文解释)

2017年2月7日讨论日记:

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捏造词,或者同音多义,比如BEYOND别样,甚至拿拉丁词根、广东话、英文、法文的词根,来生造一个拉丁字母单词,比如像GUNG HO这样的词语:

Gung ho(英语发音:/ˈɡʌŋˈhoʊ/)是美式英语中的一句俚语,来自于汉语中「工合」两字的英语化发音。尽管此两字的中文原意纯粹为「工业合作社」之简称[1],但被美式英语吸收后却衍伸出「起劲」、「卖力」及「热心」,甚至是「过份热心」[2]的涵义。

「Gungho」一词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追溯自中国抗日战争时代,由驻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少校艾文斯•卡尔逊(EvansCarlson)取自其新西兰好友路易•艾黎在华创立的「工合国际」。卡尔逊在1943年一次访谈中解释道:「我试图创建自己在中国见识到的同一种工作精神,在那里,全体士兵奉献一己之力于同一理念,并分工合作达成目标。我一再告诉海军陆战队的弟兄们,一遍又一遍的讲述『工合』这个中国合作社的训言,其意味着分工合作、同心协力。」[3]

之后,卡尔逊将「Gungho」的理念用于其领导的第2海军陆战突击营(2nd Marine Raider Battalion)中,后来扩大到全海军陆战队中其他部队,成为精神标语。而在以第2陆战突击营及其梅金岛奇袭为题材的1943年战争片「喋血梅金岛」(英语:Gung Ho!)上映后,该词汇开始为美国民间及社会大众使用。

这个词固然不合适,但提供了一种思路来找一些词。

不成熟的极端想法还比如用共生的拼音Gong Sheng来当做英文,CITY | GONG SHENG,活生生把中文变成英文的term。

2017年1月8日讨论日记:

策展团队第五次会议,提出 “Common Action”, “Acting Together”等更有动态的英文主题; 同时也提出另一种可能性,造词 “CivillageTY”;会议就南方建筑为北方建筑殖民主义的消解做出讨论。

2016年12月15日讨论日记:

12月15日,策展团队第四次会议,会上确定了“城市共生”主题, 英文主题初步为“City | Symbiosis”。策展团队认为平面设计可以介入到展览当中作为一种介入的手段,策展团队还希望发掘更多的新兴力量,鼓励寻找非发达国家,如南美国家的平面设计师。

与会人员:刘晓都、孟岩、侯瀚如(Wechat)、杨勇、朱晔、刘思、吴然、尹毓俊、纪浩如、莫思飞、杨铭川

DSC02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