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展览
主持建筑师: 孟岩

总策展机构及执行机构:URBANUS都市实践

项目经理:林怡琳    项目建筑师:饶恩辰
项目组:黄艺宏 陈兰生 汪源
绘画活动策划组织:张云 邢月 张丹丹

 

上海世博会深圳展馆本身为大型复合空间剧场装置,其北侧外立面约43m×7m,面积约260㎡ 。巨幅油画立面的绘制,是世博展馆外壁集体创作事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立面为“巨幅油画+多媒体”的互动装置。计划动员全村画师进行集体创作,每位作者均享有签名权,即号召大芬人人参加世博会,使之从一个艺术事件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的文化事件。

 

《大芬丽莎》观念油画装置

 “这不是蒙娜丽莎”

五百年前在文艺复兴盛期的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了一幅带着神秘微笑的迷人肖像蒙娜丽莎,这个由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经历几个世纪之后早已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永恒的精神符号。从此作为艺术经典的蒙娜丽莎高居于艺术圣殿之上,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蒙娜丽莎则通过被不断复制的艺术品生产进入大众消费而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众消费品,与此同时近百年来这张微笑的面孔又不断地被世界各地无数艺术家或改写或再造而一次次衍生出新的艺术观念和对艺术本质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2010年1月28日这个永恒的经典图像再次获得转世重生,而在此之前的20年间,这幅微笑的面孔和其他众多世界经典艺术作品一起,早已脱离了她原生地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生态,在中国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远村落被一遍遍地不断复制生产,并被输送到全世界各地。这一次的转世重生当然不同于上世纪初马塞尔·杜尚给这张美丽面容戏谑性地加上两撇小胡子的惊世与玩世之举,她既不是一次艺术家个体的实验之作,也不再是另一次艺术经典的复制生产,而是邀约了深圳大芬村500多名画师参与的集体创造。大芬村这座小小村落的巨变是深圳30年极速城市化的缩影,而画师的群体正是30年来深圳这座年青城市里聚集的无数普通人。他们从中国各地汇聚于此,有刚刚毕业不久的艺术院校学生,也有之前从没摸过画笔、刚刚离开家乡土地的年青人,正是他们辛勤的工作和追求内心那最普通、最直白的梦想的努力使这个小小的村落融入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他们通过参与艺术品的制造使大芬村从一个客家小村落一跃成为全球化制造产业链条中的重要节点,并最终促成了大芬村向周边城市和谐融入。而在此过程中,艺术制品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它们的制造者,艺术品的文化内涵重新塑造着这些普普通通的人。

“大芬丽莎:这不是蒙娜丽莎”一语道破天机。这言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观念艺术的鼻祖马格利特在他所画的烟斗边上的注解“这不是一个烟斗”。创作者身份的变换和特定语境的转移也使蒙娜丽莎不再是蒙娜丽莎,或说蒙娜丽莎与大芬村特定语境之间生发出新的意义。“大芬丽莎”是一个新物种,而深圳这座新兴城市30年来都是诞生新物种的绝佳土壤。

“大芬丽莎”长43米,高7米,这张巨幅油画构成了深圳案例馆的外壁,面壁发现和解读其中包藏的秘密就是进入这座展馆的钥匙。她由999块大小微略不同的油画单元构成,作为原始文本的画像被解构了,通过像素化的分解使每件油画都幻化为一片片层层叠叠的色彩和笔触构成的斑块,每个画者的个性被忠实地保留着:每个人画风不同,用笔方式迥异,速度、笔触大小、技法高下、色差等等都不去刻意校正,远观是一幅巨画,而近赏是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抽象画作,每一个单元保留原初的质感和原始信息。这种差异化的像素合成折射了这一作品的实质,作为个体的画者身份、个性和当时的心绪被如实地映射在这幅超大尺度的集体造物之上。

分解的像素化的油画嵌入精致的铝框,而框与框之间又有意留下从3cm到15cm渐宽的缝,画框背后嵌埋的LED光带将背板打亮,999张画于是漂浮起来。随着光缝的渐行渐宽,人流被近千幅油画背后漂浮的光斑引向主入口,而似乎是从巨画中散落开的入口通道将人流吸入其中,一时间,环绕主入口四周在画框中暗藏的LCD屏变化为动态的影像,隐约中30年前象征深圳特区建设开端的“蛇口炸山炮”多媒体影像开启了深圳这座城市初生的一幕……

人们如果细心会发现构成这幅油画巨作的每个油画单元的角落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他们从未被人提起,这是普通人的名字,他/她们是 “大芬丽莎”的创造者。然而观众不会知晓的是在每张画的背后还藏有每个画者的年龄,来自何处以及一句他们的梦想,当你进入馆中游历之后就会逐渐发现这些秘密和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现场绘制:深圳大芬美术馆前广场
摄影:强晋 梁荣 余海波 杨超英 孟岩

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
协办:龙岗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媒体支持:深圳广电集团  深圳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