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城市设计及研究
主持建筑师: 孟岩 刘晓都

项目组:王衍 张丽娜 何勇 梁广发 欧阳祎 黄艺宏 熊慧晶 魏志姣

 

二十年前,华强北只是一片水田;十年前,华强北逐渐从一个电子工业制造基地,转变成混杂着IT产业链和各种商业配套服务的著名电子商业街;现在,华强北是中国最繁忙、最具有活力的综合商业街区之一,容纳从业人员12万人,接待日人流量约50万人次,平均每平方公里贡献GDP近10亿元… …在这个商业传奇当中,电子工业制造时期遗留下来的厂房街区的空间肌理是华强北商业街具有旺盛活力的基础。由于没有专业市场的准入门槛,街区内部成为容纳种类繁多的零售商业、物流货运系统、以及各种配套服务商业的天堂。华强北街道表层的繁荣,离不开街区内部丰富物业和复杂物流系统的支持。

面对着巨大的商业吸引力,在最近十年当中,商业建筑巨构入侵原本的厂房街区肌理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封闭内向、模式单一的购物中心与原本生长在内部街区连续、多样的小商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原有的街区特质正在面临着丧失的危险。与此同时,原本街区内部自发形成的物流系统和配套商业系统也正在遭受冲击和破坏。内部街区的无序和匮于梳理也正在加剧华强北街道上交通混乱的状况。
 

另一方面,华强北也面临着机遇。华强北巨大的经济潜力吸引着城市建设者在华强北商业街区密集地铺设地铁线路和站点。在未来几年中,4条地铁将会在长度仅为940米的华强北商业区地下贯通,商业街范围内密集的出现3个地铁站点。这一切都表明华强北进入大规模的新开发阶段不可避免。华强北面临着挑战。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无限活力和机遇的商业街区, 我们不得不谨慎地为它量身定制城市设计策略。在华强北商业街城市设计当中,我们认为急需为华强北解答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一轮的大开发中寻找到一种新的、混合的城市空间类型,在看似密集的大开发下保护华强北商业圈独特的空间特质和包容性,为小尺度的商业提供容身之所。华强北商业街问题的表面在于华强北街道上无法缓解的交通压力,然而,在我们看来,问题的症结却在于对于街道两侧的街区内部的梳理以及两侧街区之间的合理的立体联系。由此,我们提出‘基础街’作为基本策略,希望在街区内部建造一个连续的提供辅助公共功能的构筑物,作为基础设施,为未来两侧沿街商业面提供有效的辅助,容纳岌岌可危的零售商业,组织街区内部的物流系统,以此支持未来的高密度开发。大开发也有其相应的引导策略,使其能够容纳原本活跃的小商业。 并且这些新的开发由基础街连接, 成为系统中的活力点。与此同时,作为华强北路上的立体街道、包括了连桥、和整体地下商业街的开发,为连接两侧街区的提供有效支持。总的来讲,‘基础街’的策略是一种鼓励华强北路两侧、高密度开发的立体城市空间策略,引导这些高密度的商业开发,为华强北商业圈提供适合并合理的城市空间模式。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深圳
项目时间:2009
用地面积:450,000㎡

业主: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规划局
合作: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