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晓都  孟 岩  王 辉 

URBANUS都市实践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在中国发生的都市化的产儿。它的理论立场和实践策略的确立都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

五年前,当URBANUS都市实践刚刚成立时,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全新的历史潮流会推动设计实践从一般的职业范畴上升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因为它要求建筑师不仅仅是在做建筑,更是在做策略。五年后的今天,经历了百余个设计项目,URBANUS都市实践已经成为在时代的激流中独具思想特色的一个事务所。

全球化的含义和作用力是多方面的,对于URBANUS都市实践,全球化的真正意义在于:第一,它模糊了时空界限,跨越了以往的区域等级差距和发展步骤要求,使整个世界处于链接状态,同时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在建筑领域,最能表达这种状态的现象是当前世界上最前卫的建筑理念能够发生在经济和文化均不具最强势的中国。第二,它使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反而武装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主要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在建筑领域,由于这种技术上的可获得性,使当今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没有必要拘泥于忸怩作态的低技术状态,而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去拥抱在自己的国家所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第三,它使边缘文化可以变成主流文化。全球化使局部和区域化的问题成为了影响整个世界的问题,一旦地区化的问题会波及整个世界,它便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边缘反而成了核心。在当今中国建筑领域,建筑学被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在西方世界,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建筑学问题背后总是纠缠着更复杂的社会体制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西方相对稳定的社会体制中是较轻微的,因此,建筑学在中国有更深刻的社会学的内涵,它应当摆脱小趣味,探索大矛盾,使中国当代建筑师是因为智慧地解决了世界性的城市问题、而不是靠贩卖历史性的民族遗产而在世界建筑有一席之地。

URBANUS都市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全球化的这些意义上,坚持用前沿的思想、而不是“后卫”的理念来指导它的实践,用世界的水准来衡量它的实践,用世界性的目标来展望它的实践。

当今中国的城市化是独特的。它是所有人的城市化。当农村的劳动力在进行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同时,社会中的富有和中产阶层又在进行瞄准世界时尚文化水准的都市化,而城市中最无助、最无进取心的阶层也会为他们的住所被拆除而不得不加入开发商们所设计的都市化。这种混杂和混沌的都市化所产生的矛盾是很难用一种图示来解决,也很难用一种价值观来衡量的。

任何既成的理论都在这种混沌的都市化面前无能为力,而复杂的都市化背景又要求每一个设计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立场。这种二律背反首先在问:理论从何而来?虽然URBANUS都市实践的合伙人有很强的中西方受教育和工作的背景,甚至曾代表美国公司在中国有着成功的实践,但是我们从实践之初就采用的一个明智的策略是放弃任何先验的方法,从零距离观察和认知此时此地的都市现象。这种方法抛弃了形式处理上的一定之规,把我们的起点变成零。千变万化的项目是我们的深入观察城市现象的最好机会。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努力挖掘与城市化最有关联的话题,将设计从解决一般性的业主要求提升到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由于客观社会条件提供了思考大问题的机会,URBANUS都市实践从来没有拘泥于小趣味,也没有拘泥于对细节的赏玩,而更感兴趣于城市策略的谋划。每一个设计的提问均不同,因此,URBANUS都市实践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有针对性的策略,而不是先验的策略,更不是无关联的策略。这种特点被许多旁观者理解为我们没有立场或没有特点,但如果谙熟我们设计中的故事,便能理解我们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与立场是一贯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实践原则:

  • 创造都市性而不是泛滥城市化

都市性的本质是在都市的物质环境中有一种人性的享受、活动和交流。而现实中的一般城市形态往往带给人的是一种平乏无聊的生活,甚至是对人性的抑制。在都市化中注入都市性,需要围绕着更人性化的都市生活将都市资源合理组合,并提出一系列创造理想都市的策略。我们的每一个设计的灵魂便是这些策略。

  • 从事知性实践而不是盲从惯性实践

做为职业人,最容易陷入习惯性的制作,而忽略设计活动背后潜含的理论台词。任何思想都会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走向反面,但惯性实践往往是不自觉地把当年革命而现今已然反动的东西在不恰当的场合下复制下去。我们所提倡的知性实践是要去质问每一种实践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在项目的特殊性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

  • 设计城市装置而不是搞装置艺术。

当今社会的物质积累已经使消费者对美产生奢求,艺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谈论建筑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无疑是个进步,但它的负面结果是使一切行为都成为美化行为,使设计标准成为“酷”,使被用的东西成为被看的东西。我们的实践所强调的是让建筑成为激发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城市活动的装置,而不只是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制造城市的物质容器只是手段,它所要容纳的城市生活是一切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所展示的是一些“未建成”的作品。各个案例未建成的原因各式各样,有项目的原因,也有设计的原因。“未建成”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未能实施反映了参与项目的不同方对同一事物认知的偏差。偏差是单向性的思维在一个批判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反弹,这种偏差非但没有搁浅我们批判性的思维,反而使我们的视界更加扩大,认识更加成熟。URBANUS都市实践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为能够实施自己的设计而在做不懈的斗争,但这种斗争不是基于没有缘由的个性偏执(ego),而是为了一个更合理的都市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