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麦克斯韦·福莱Maxwell Fry

格罗皮乌斯不会画图,这也是他著名的“黑点”之一。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与别人合作的。赖特曾说过,“一个作品要么是你的,要么是我的”;而格罗皮乌斯的作品都是“我们”的。 麦克斯韦·福莱(Maxwell Fry)就是格罗皮乌斯在英国最重要的合作者。福莱接受新古典主义建筑的训练,但却经历了现代建筑的洗礼,在与格罗皮乌斯合作之后,还跟随柯布西耶开展建筑实践。1940年代,福莱为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西非国家设计建筑,包括加纳和尼日利亚。1950年代,他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简·德鲁共同为极具野心的昌迪加尔规划工作了三年。福莱对英国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设计了著名的英国皇家国家剧院的建筑师丹尼斯·拉斯登。

.
2.TAC协和建筑事务所

虽然,赴美之前格罗皮乌斯便自带光环,但随后在新大陆获得的成功还是大大超乎了他的想象。他成为哈佛大学GSD的绝对领导和精神领袖(即使在其退休后依然如此),他所创建的建筑教育范式影响至今;同时还和弟子共同创立了TAC建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参与项目遍布全球。 TAC建筑师事务所倡导既要个人分工负责又要相互讨论协作的制度。1949—1950年,格罗皮乌斯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仁设计了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3.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是近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串的一本较重要的著作,是研究西方现代建筑、工艺美术、绘画雕刻及艺术运动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这本书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发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脉络,又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工程技术等角度补充其论断,描述的重点落在建筑艺术的形式演变和具体的作品分析。这本书几乎是把格罗皮乌斯放到了现代主义真正上道的起点。关肇邺教授翻译的汤姆·沃尔夫的《从包豪斯到现在》(后改书名为《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同步于西方于198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本倒叙的现代建筑史再次把包豪斯等同于格罗皮乌斯。

.
4.包豪斯宣言

1919年《包豪斯宣言》在魏玛发表,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著名的论点“一切创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建筑”。”BauHaus”这个词也是由格罗皮乌斯创造,德语动词”bauen”建筑和名词”haus”组合而成,强调“Bau”(建造)在课程里的重要性。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无论是在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包豪斯都占有主导地位。

.
5.八卦——人类永恒的话题

 阿尔贝斯基金会负责人尼古拉斯·福克斯·韦伯与在包豪斯唯一的艺术家夫妇安妮和约瑟夫·阿尔贝斯相处多年(她是一名纺织、玻璃、金属、木材及摄影艺术家)。阿尔贝斯夫妇向尼古拉斯讲述了他们自身的故事并描绘了与他们的艺术家及教师同事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以及这些人的鲜为人知的妻子们和女伴们在包豪斯的生活。这也成为了后来的《包豪斯团队:六位现代主义大师》。不过,六位设计大师,唯独讲格罗皮乌斯时总是离不开他的感情生活,不大的文章总共17小节,几乎每节都有他的感情八卦。Fiona MacCarthy今年出版的《Gropius,The Man Who Built the Bauhaus》更有趣,在做格罗皮乌斯包豪斯魏玛时期的编年史时,不是用他的职业成就来叙事,而是用生活中重要的女人来编年:1910-13 Alma Mahler, 1919-20 Lily Hildebrandt, 1920-22 Maria Benemann, 1920-25 Ise Gropius.

.
6.马勒:第六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Mahler),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奥音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勒音乐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今天的听众中也有人更多地从马勒高度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中感受到新奇或怪异,但马勒音乐的伟大和艺术价值已得到举世公认。马勒的《第六交响曲》MAHLER:Symphonie No.6,a小调,作于1903—1904年,原作有标题《悲剧》,后被马勒自己删除。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挥是马勒自己。其中部分章节是妻子阿尔玛的画像,并送给她作为礼物。这是一部充满悲伤与阴郁的作品。马勒的一位朋友听过此曲后曾问马勒:“像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写出这样辛酸阴沉的作品?”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

.
7.津津乐道的感情生活

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任妻子阿尔玛也是传奇人物。她是位音乐届难得的天才,但有个更著名的身份——马勒夫人。一次阿尔玛在奥地利度假,遇到了格罗皮乌斯,二人很快就坠入爱河。马勒得知妻子背叛后,反而对待阿尔玛更好,试图挽回妻子的心。阿尔玛也显得“重情重义”,在马勒逝世后,才与格罗皮乌斯结婚。第一段婚姻就如此具有戏剧性,也可以理解传记作家们总是放不过这些素材了。甚至有论调认为,正是因为婚姻不幸,才激发了大师的艺术创造力。即使是不屑于八卦的Giedion,写格罗皮乌斯的职业成就时,也先从他的“个性”personality写起。和阿尔玛的爱情故事也是格罗皮乌斯个性的显影,这段并不愉快的感情伴随着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生涯中经历的两个艰苦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创建包豪斯。阿尔玛的存在并没有令他在痛苦的环境中获得温情,反倒是雪上加霜。但他都挺过来了,成了战争英雄,也成了现代主义的英雄。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谈格罗皮乌斯时,总是绕不开他的感情生活。

.
本文于2019-11-15,16发表在一言一吾公众号
Vol.26 王辉 | 格罗皮乌斯的罗生门(上)
Vol.26 王辉 | 格罗皮乌斯的罗生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