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参考消息-都市实践-土楼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13日文章】题:现代中国有一些人民的“小王国”(作者尼古拉·奥拉索夫)

刚刚在库珀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开展的《“土楼”:中国廉租住宅》展览,也许无法驱散中国城市在西方人心目中留下的到处是毫无人气的塔楼的可怕印象。这种灵气十足的建筑工程在中国还是特例,并非常景。

然而,这次展览进一步证明,就建筑师的实验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为肥沃的土地。这种创新的迸发遍布各处,除了廉租住宅外还包括富有纪念意义的奥运会场馆以及光鲜亮丽的办公楼,而这一点肯定会让前来观看展出的饱经世故的当地人嫉妒不已,因为在美国,公共住宅从来都没有成为过一代人严肃反思的话题。

这个建筑项目由一家初露锋芒的中国公司设计,它是把已有几个世纪历史的土楼住宅原型,根据全球资本主义城市的冷酷现实加以改变之后形成的建筑设计。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敢想敢做的建筑师也能够承认经常遭到忽视的那部分人的尊严,从而干出一番伟大事业来。

中国传统土楼也称作“小王国”,这种福建农村的建筑能够保护居住在当中的村民不受盗匪劫掠。土楼中心是一个大庭院,外边是一圈厚土墙,进出只有一扇厚厚的大门。

5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如今这个国家有150多个城市(原文如此——本报注)的人口超过了100万,而美国只有9个。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只有可能加快。

随着急需工作的移民涌入深圳和广州这些繁荣起来的城市,令人头痛的住房危机也开始浮现。由于政府10年前停止了大规模公共住宅的修建,大部分人都住进了密密麻麻的塔楼构成的脏乱社区。这些住宅都是由地方开发商修建的,基本上没有监管可言。通常说来,中国新富裕起来的人就住在一旁的光芒闪耀的摩天大厦里,但他们似乎对自己周围的贫困现象熟视无睹。

在这个由色彩单调的摩天大楼构成的糟糕世界中,外观像个大鼓一样的“土楼”复古建筑的陡然问世,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性存在。

这些“土楼”似乎是抵御当代盗匪的堡垒:如今的投机商经常把穷人赶出城市居住区,以便给新的开发项目让路。

第一幢“土楼”近来在中国南部城市广州建威,整个建筑的外壳都由混凝土构成,上面密布着大孔,让人对里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浮想联翩。建筑师在圆形外壳的某些部位切开了一些缺口,以便在大楼内部的居住区域为~所餐厅和几层住宅规划出地方,这让行人可以看到内部。而其它地点分布着宽敞的人口,从这些入口一直走进去就是几个小庭院和一家小旅馆。

这座建筑中的房间让人联想到勒·科布西耶的建筑“最简化”、紧凑和尽量有效利用空间的理念。“土楼”当中面积不大的房屋与大楼服务人员居住的宿舍房间相比,实际上没多什么东西。不过为搭伴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小家庭设计的大一些的公寓,有个面积很小的起居空间,厨房后面还有个安置巧妙的卫生间。

围绕着中央庭院的一圈圈阳台,以及在高层把平台与花园连接起来的小桥,起到了强化社区精神的作用。与共产党时代的一些早期住宅项目类似,这些区域旨在把人们从自己的房间中吸引出来,鼓励他们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