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改造
主持建筑师: 孟岩

项目总经理:李雅丽
技术总监:姚咏梅
项目经理:吴然 金晨佳
项目建筑师:Bernat Riera
项目组:Matt Eshleman 刘羽 陆婧 王喆 闻婷 李永才 杜爱宏(建筑)| 梁登文 隗合峥 窦婷(结构)| 张溯源 崔谊 王思洁(设备)

 

草厂横胡同四号院位于草厂九条与横胡同交口往东十几米处,这里是前门东草厂片区历史保护区的核心,而草厂三条到九条是北京现存少有的南北走向的胡同。小院入口位于西北角,穿过门楼后折向东进入院子,整个院宅基地246m2,五间正房朝北,四间半倒座朝南,东西各一座两小开间进深不过3m的配房。这是一座典型的南城小四合院,面积小,进深浅,四座房子各不相通,这个院子先前曾经修缮过,但平面布局不甚合理,因难以满足现代居住的需要而长期空置。十几年来城市对这一片区未来的规划一直摇摆不定,但拆迁的步伐却从未停止,原住民被不断置换和迁出。

2015年左右,经过都市实践的研究和设计团队一年多的努力,主管方确定了“老北京特色的创新生活区”这一阶段性的定位。于是“都市新杂院”作为一种新的改造方向被提出,目标是改善当地不再迁出的原长租户的生活条件以及吸引新的年轻人群入住。横胡同四号院就是这一批改造实验中的一例,它不仅提供了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也希望借此产生原有住户和外来人群混居的新的社区环境。

根据当时周边社区的居住现状,我们坚持第一步就是要在合院中解决各户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在小院中安置了四户人家,四组整合了厨房、卫生间、空调室外机、电箱等所有生活技术设施的插件房被安插在了正房两端较小的开间,它们从室内穿插到户外,利用了正房和厢房之间不起眼的小角落的同时也连接了两者,形成了大小适中的四组小公寓。这些集装箱般的插件房上方可以作为储藏甚至休息的阁楼,正房和倒座房地面局部下沉了30cm,同时利用较高的坡屋顶,在其下方增加了夹层阁楼空间,于是在一个十分狭小的旧建筑中产生了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房中有房,屋里套屋,小中见大。室内立体增长使得“居住容积”代替了“居住面积”的概念,其中三套是一房一厅带夹层的较大单元,西北侧邻近院门的一套是单间,可以供新来的年轻人居住。这样的混合单元组合也是为了满足未来更为多样的居住人口构成,本地长租户与新来的年轻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分享新的四合院生活。 

传统杂院生活中的院落本身往往成为各个住户私搭乱建不断侵蚀公共领域的博弈场,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几乎在所有旧杂院里的院子最后都被挤得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巷道。其根本原因是原先设计为一家独享的四合院转为多家合住的杂院之后,院内公共空间和私密领域的界限不清,加之以共同管理的缺失造成空间失控。因此在重新划分了四户的室内空间领域之后,院子也应该重新加以界定。我们用竹钢材料的单元构件搭接成一个户外隔屏体系,先在院子中心划分出了一块3m宽、4m长的半公共空间,而隔屏之后到房屋门窗之间的1m有余重新界定了一条半私密的户外空间。它一方面给每一住户留有一方可以自由使用的小天地,也同时避免了住户和访客经过邻居门窗前面而保证各户一定的私密性。这隔屏后面的住户既可以堆放杂物也可以悬挂鸟笼摆放鱼缸种植蔬果,而院中间留出的一方天地为各家共享,也承载了四合院居住的精神性和大隐于市的诗意。此外更有意义的是这一层层划分的空间等级使得居住者更能体面地享受四合院的天空和地面,同时可以有选择地与周围的邻居交流和与自然接触而进退自如。在草厂片区还有很多这样的保护院落,这次都市新杂院的实验也就有了更为普遍的样板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即使是这么小的四合院也足以容纳相对舒适的都市生活和多种人群的不同需求,这是对尘嚣甚上的认为只有合并院落加大房屋才能支撑当下生活的主流言论的反驳,也证明了我们一直坚持的保护原有院落肌理和混合居住的可操作性。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北京市前门东区
设计时间:2015-2016
建设时间:2015-2016
用地面积:246㎡
建筑面积:200㎡

建设单位: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公司:荷捷建筑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 H&J International, PC(结构)
摄影师:陈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