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文化教育
主持建筑师: 孟岩

项目总经理:翁华
项目经理:廖梦君

项目建筑师:文汀(提案/投标)
提案设计阶段:张超贤 朱宏瑞 丁笑 莫茜尧
投标设计阶段:廖梦君 张超贤 张景怡 周樾融 | 姚咏梅 周娅琳(技术顾问)| 贾晋悦 黄兆康 彭玲玲(实习生)

设计深化阶段:
项目建筑师:廖梦君
项目组:张映园 张超贤 张景怡 周樾融 | 姚咏梅 周娅琳(技术顾问)| 张煜培(实习生)

 

设计理念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空间,是所有人的珍贵回忆。

同时也是社区精神聚集的交往场所。城市密度逐渐增大,从探索高密度校园生长的形式出发,通过挖掘边界的潜力,保留学校珍贵的记忆场所,新旧融合,传承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为校园提供高品质空间的同时,提供校园文化展示窗口和观察城市和社区的平台。通过重塑学校边界,缝合街区,通过沿街公共空间场所营造,形成校园与社区联结的入口,激发社区与校园的互动,使学校成为复合型社区文化枢纽,焕发公共生活的活力,形成文化共同体。

 

城市分析

高新中学地处高新技术园核心区,南临深圳湾,东临大沙河创新走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现状交通完善,三面临城市道路。周边地块数年来逐渐从低密度往高密度趋势发展。学校紧邻粤海文体中心,周边教育资源较多,未来可形成良好的中小学团社区环境。

 

设计研究

建校二十载,高新中学几经改造也见证城市变迁,中心操场始终是学校最重要核心场所,承载不同年代的记忆。校园扩建,操场抬升将削弱校园的核心场所感;而红线范围内,仍有大量边界用地存在潜力。将新建筑功能分散沿校园边界布置,既能为校园建设争取到更多增量空间,又能激活城市界面,与社区共享。改扩建后的校区依然保有原校区核心记忆场所和进入校园的开阔感。地面空间的最大化,让孩子们诗意地奔跑在大地上,边界增建的建筑群将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中心凝聚力,所延续和增强的校园场所认同感将成为高新中学建设百年校园历程中不变的“灵魂 ”。

 

设计策略

不同于抬升操场的强排方案,设计从保留珍贵的校园场所记忆和延续场所精神出发,以保留落地的操场为前提,最大化的挖掘红线内校园边界的潜力,将功能空间沿外围布置,围合中心院落,形成完整的新校园界面,成为校园文化展示窗口。

围合的中心院落营造了丰富的校园合院体验,既保留了主入口的视线开阔,又强化了核心场所精神,成为学校大舞台,为建设百年校园注入灵魂。

 

设计分析

新增部分首层退让红线形成连续骑楼空间,沿街布置开放功能,如图书馆、校园展厅、社团活动等,丰富城市界面;二层为环通校园的活力平台,未来可与文体中心及幼儿园连接共享。未来校园功能上与粤海文体中心互补互动,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界面。

设计沿用了原教学楼教室,东侧老建筑通过功能腾挪和增加外廊,拓展校园流线和活动空间,与新建部分连接为整体。外立面通过统一的建构形式,形成新的完整的街区界面。

未来通过校园和社区共享功能的方式激活社区,形成共同认知,共建文化共同体。

 

校园空间效果

对于保留建筑的改造,街角艺术教室重塑将成为学校面向城市的展示窗口和学校艺术活动发生地。东侧图书馆成为学校和社区的交流中心。丰富多样的边界形式形成活力骑楼城市界面。上方外廊为跨年级交流和观察社区提供场所。

 

建设单位: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项目地点:深圳市南山区
设计时间:2023-至今
用地面积:20,039㎡
建筑面积:4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