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文化教育
主持建筑师: 孟岩

 

主持建筑师:孟岩 文汀

提案阶段设计团队:于世垚 朱宏瑞 丁笑 张映园 李睿 翁华 宋宝林 曾怡 | 唐伟军 吕琬欣(景观)| 黄兆康(实习生)
投标阶段设计团队:曾怡 朱宏瑞 丁笑 宋宝林 | 唐伟军 莫茜尧(景观)| 李明刚(技术总监)| 谭金颖 黄之润(实习生)

设计深化阶段团队:
项目经理:张海君
项目组:曾怡 李明刚 朱宏瑞 张映园 高云睿 |  唐伟军 吕琬欣(景观)| 林燕玉 何宇彤(室内)| 谭金颖 张雨奇 李凌飞(实习生)

 

绿廊式校园延续地域文脉

留仙洞山是深圳新安古城建设的起点山脉,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山体被移平。为了连接被切断的自然脉络,新规划将南北绿廊公园引入该片区。学校紧邻南绿廊公园,校园设计采用低容积率特点,以水平公园的形式融入绿廊体系,传承场所精神。

 

街坊理念和校园布局

“街坊”理念,即通过地面通廊和二层连廊的方式连接不同地块,是留仙洞片区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校园设计延续了这一理念,将连接街坊中心和绿廊公园的教育大街打造为学校的主要公共空间。初中和小学分别位于东西两翼,沿着教育大街布置校园核心公共建筑(如图书馆、多功能厅、游泳馆、体育馆和餐厅)和特色专业教室(如艺术、科学和实验室)。

 

教育大街作为校园基础设施

学校本身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设计的目标是以营造理想城市的方式来构建这个小社会。教育大街作为校园的基础设施,提供了舒适的公共场所(如街道、广场和骑楼),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街区和公园、屋顶和地下、初中和小学),以及丰富多样的功能活动(如文化、运动、艺术、科学和餐饮)。其目的是鼓励校园的”市民”们在这里集会、社交、聊天、辩论、举行庆典和传播信息,让校园成为孩子们体验社会的场所。

 

最大化校社共享营造城市校园

校园所在七街坊人口密度极高,包括18.5万平米人才房和29.5万平米办公。然而,公共设施缺乏。校园作为区域重要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发挥文化枢纽作用。

设计通过边界激活、屋顶开放、主街共享和地下融合等四个维度,营造了校社融合开放层级的不同模式。将教育大街和留仙洞城市街坊完美融合,旨在彻底打破校园孤岛效应,回应校园城市主义主题。

 

应对未来变化的灵活体系

为了适应未来课程体系可能的变化,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应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专业教室以不同的院落形式组成各异的组团,教室单元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并,同时还提供外部拓展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以应对未来跨学科和多方向的教育探索。普通教室组团按照年级需求形成独立的院落,不同年级可以根据各自的课程安排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校园空间与课程体系的发展共同成为一本不断变化的教科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

 

“校园城市主义”——回应第四季新校园竞赛主题

走向新校园,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即是独具特色的城市校园,也是标志性的公园校园,将成为未来的社区文化心脏和城市人文地标。

 

建设单位: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项目地点:深圳市南山区留仙洞片区
设计时间:2023-至今
用地面积:25,454 ㎡
建筑面积:64,259 ㎡
施工图合作: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