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览结构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017 UABB Introduction_EN 64-65 750

 

二、板块阐述

 PowerPoint ÑÝʾÎĸå
“世界/南方”为展览主题“城市共生”提供了进行讨论的背景、视野和立场,即:本届深双立足于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南方”的视角来观察和探讨城市发展的各类议题。这一视角首先意味着从关系的角度对地缘空间和城市发展进行考察,由此“南方”被置入到自然演化与历史变迁、权利中心与地缘变迁、空间政治经济学、全球发展中国家及城市策略等多个不同考察向度之中,共同构筑“城市共生”的广阔时间维度与多元空间视角。

“世界/南方”板块以“影响与反抗”作为副题,着眼于探讨地方性与全球化的权力、资本与文化动力之间的广泛博弈与丰富表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自身条件的适应与改造,导致“差异化的现代性”后果的实现。该版块下议题通过“世界聚落:从自然到人工的聚居生长机制图谱”、“南方/南方:多样性的现实、实践与批判”、“珠三角地图库:空间的质性与量化”、“岭南、客家与深圳:差异的现代性”等四个子版块的主题探讨得以呈现。

  • 世界聚落 从自然到人工的聚居生长机制图谱

该部分内容希望对世界范围的人类聚落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观察和梳理。对于从自然到人工,从过去到现在,世界范围中的聚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呈现。展示内容预计按照时间顺序,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时间坐标中,对于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聚落形态进行展示,并以此作为梳理的背景。

  • 南方|南方 多样性的现实、实践与批判

该板块旨在通过丰富的案例与互动性作品,通过对中国以世界范围的南方地区的空间与社会实践的展示,以全局的眼光对发展中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现实进行比对性考察。在城市研究和建筑学学科发展中,我们一直以西方欧美国家的“发达地区”为关注的焦点,却忽略了大多数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南方”世界。在城市与社会发展之中,“南方”与“北方”构成了紧密关联、互为镜像的统一。该部分展览希望通过中国不同区域的社会与城市化发展、南美洲的现代化、非洲的城市化与殖民、南亚国家的独立与兴起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或者社区建设案例进行取样,提供横向对比的广阔图景,共享发展中国家平衡发展与更新的经验。

  • 岭南、客家与深圳差异的现代性

该部分内容以珠三角的历史地理溯源与社会研究作为展览主题,通过对珠三角在历史沿革中的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与变化不断的国家策略的研究,追溯珠三角城市群在历史变迁中的隐秘特征,并追溯深港关系的多向度变迁,并对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空间与社会特征进行展示与探讨。

PowerPoint ÑÝʾÎĸå
“城中村”是中国市场经济时期的快速城市化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相碰撞的矛盾产物,进而演化成为爆炸式增长的城市新移民的聚居地。当很多人认为城中村脏、乱、差、挤、丑且不安全的时候,城中村却将原住民的宗族文化、互识邻里与流动租户所带来的流动性、多地域文化和现代化共融一体,以自发的方式构建起高度包容性、多元性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

“都市|村庄”板块以“杂糅与共生”作为副标题,从“城中村档案馆”的知识库入手,剖析城中村的成因和发展历史,汇集多重视角下的观察与认知;在“城中村演武场”集结旧城改造的案例、手段、技术与提案,建立城中村改造的工具库;进而在“城中村实验场“将展览付诸行动,实际介入城中村的城市再生计划,开展实践试点,由此全方位地为深圳及各地城中村的未来发展提供知识积累、工具平台及实践样板。

  • 城中村档案馆 知识库 

长久以来,我们往往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寻求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模板,而当代中国的城市日益产生出种种独有症状,发达国家的标准答案变得不再灵验。城中村作为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典型城市发展案例,产生出独特的适应性生存策略。这些策略在城中村中广泛应用,并且因为实际需求而自我繁殖,造就了灵活、多元而丰富的城市空间,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另类思路。对城中村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城中村的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其自发生长机制有无规律可循?这些自下而上的策略对于我们建构日常城市生活空间有哪些启示?适应性的空间在非理性的表面下是按照怎样的务实逻辑在进行运转?“城中村档案馆”首先是城中村相关研究与文献的海量收集与整理,继而是知识化的归纳和总结,最终以系统化的方式通过展览得以呈现。

  • 城中村演武场 工具库 

城中村的自发生长和不断演化的过程,离不开它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物质性条件,也离不开自我适应的设计策略。“城中村演武场”即是对城中村改造的物质材料、技术手段、空间策略和实施行为等种种民间智慧的搜集和提取。在城中村不断自发生长的过程之中,广泛的拿来主义使得这里犹如一个“自发建筑学”的武器库,这些工具手段各显神通,甚至跨越若干时代的社会和技术条件而共存。在“城中村演武场”既能看到各类“冷兵器”甚至“肉搏式”的策略,也能够看到网络时代的高科技与信息化的手段,它们共冶于城中村的各类庞杂而生动的日常空间之中,不问出处,只问效果。这样的“城中村演武场”本身是以无招而制胜,以反设计的方式强化了设计,最终以“自发建筑学”的方式发展了建筑学本身,并扩大到对“自发的城市地理学”、“自发的城市社会学”之中,拓展了过于精英化的学科视野,也给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

  • 城中村实验场 实践场

相对于知识和工具而言,实践有着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知识和工具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则是知识和工具的目标。虽然我们可以将知识本身也当作工具,然而在面向实际的空间生产与演化过程之中,“知识——工具——实践”紧密地以系统化方式共同运作。对于城中村,实践的结果通过使用过程的校正,重新进入到该系统,进而以“实践——知识——工具——实践”的方式再次启动。由此,城中村的空间实践具备实验的特征:在过程之中不断地动态校正。“城中村实验场”用以展示城中村实际空间的改造与实践,它们以过程记录和最终的实体空间进行呈现。这样的实践绝不只是将既有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赋予城中村,而是通过向城中村的自发空间策略学习,与之共融共生。与此同时,城中村的各类改造实践在一开始即进入了使用校正的过程,它们也必将加入到城中村空间的“未完成”状态之中,以动态、开放的无限可能性迎接未来。

  • “城中村群艺馆”  特别活动策划

一个以城中村作为基地的展览,肯定离不开城中村“村民”的参与。城中村“村民”区别于在通常居住小区内的陌生邻里,他们相互之间因为日常生活之链而构成了多样繁复的社会关系:管理者与使用者、原住民与流动人口、宗亲与朋友、房东与租户、在地商户与直接消费者。进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之链被加诸于多向发散而又日复一日的日常行为之中:起居、上学、返工、饮食、消费、社交、就寝、梦想、欢乐、眼泪、倾诉……由此激活了城中村的每一处和每一时段的空间。“城中村群艺馆”即是城中村“村民”共同参与的特别策划活动, 对观众和市民开放。这里有实体空间的文化信息中心、现场公众咨询处,也有驻留计划、影视片场、浸入剧社、空间游戏等诸多主题活动,将整个城中村作为公共项目的活动空间,将展览本身通过“群艺馆”的方式融入到城中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建构起展览与城中村生活的嵌入式互动关系,激发出城中村的潜在活力。

PowerPoint ÑÝʾÎĸå
在城市化突发猛进的国际趋势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原有的肌理和现状。那些被官方城市规划模式和制度所忽略和排斥的造城方式,其实最能体现生活活力,我们试图从中寻找灵感和资源。利用当代艺术的活力和创造性的表达介入城市生活,可以激发以试验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的试验,创造出非正式、非官方、非传统展览形式的、从民间和混杂现实出发的作品,以展示替代性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在中国,尤其是深圳、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中村的形成和变化,正是“人民造城”和“官方造城”模式相互较量和相互促进的范例,也为具有探讨创意和符合人性的城市成熟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最有挑战性的场景。以城中村(南头古城)为中心,我们将突出展览内容的在地性,结合城中村的特殊空间,以日常生活熟悉的主题为切入点,对城中村进行对象化抽离,将其置于艺术与文化中研究与讨论,为公众呈现一个半乌托邦、半现实主义的展览现场,并最大程度地调动公众对于双年展的关注与参与。

在2017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引进一系列艺术介入城市的计划,首先是关于街道生活和社会生产在近当代艺术中的表达的研究,包括深圳特区、珠三角与其他中国城市的发展,及一些来自西方(及非西方)的国际性案例 。我们以城市作为各种有创意的艺术机构,尤其是独立的艺术组织展开活动的场地,将一系列自我组织的艺术机构集中到双年展的架构里,让它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根、发展,并形成各种公共论坛。同时,我们研究城中村对于深圳这类既传统又新型的城市的发展意义,建立相关的档案和研究计划,形成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基地。此外,艺术家的行为表演和临时性装置等也会介入到城市的社会现实,在城中村这种高密度的环境里,除了展示日常普通方式,亦可以有更多有创意的生活方式。同时,普通居民对艺术计划的参与以及各个社团的互动也构成了这种社会实验的关键因素。

以上的计划将形成“艺术造城”的架构。它的终极目的是在经典的建筑和城市之上,增加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创意、更开放的系统。在高速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之上,引进一个可以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软架构。在理想的规划和城市现状之间,我们尝试用这种动态与静态、长远与短期、建筑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研究和实验的机制 。艺术造城的提出就是这一未来的起点,它与过去是相辅相成的,它也是未来社会图景的创造场所和实验室。

  • 街道生活和社会生产 

以一定的人口密度和活动,以人与人之间的聚合和沟通为基础的街道和邻里生活的共同体正在被清理以致消失,代之以“安全”和“控制”为出发点的规划化生活,或者说被动的生活。如何恢复和重建真正有生命意义的公共空间就成了当务之急,而恢复和重新发现街道及生活,构造当代以人性平等、多样和自由交流为基础的共同体,并视之为改良城市社会和经济生产现状的动力, 是摆在建筑师、规划机构和关注城市问题的人们面前紧迫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根本问题,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参与,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而有效,公众参与是营造真正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的关键。而艺术的介入更使这一过程获得更多的创意、想象和能量。展览将展出一系列从艺术角度对街道的研究,介入、并营造街道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

  • 艺术机构和公共领域 

在城市中的不同场所和语境下展示艺术, 特别是在城中村这类缺乏公共空间的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中,是利用展览的介入创造新的公共领域的一种尝试。艺术可以出现在历史建筑中、也可以出现在工业厂房、街市摊档、甚至普通的出租屋中。我们尝试将当代艺术机构以及他们的一些公共研究计划,与城中村中旧有的公共建筑在空间上进行重叠。这种空间重叠的实验所带来的碰撞将唤起人们对公共领域角色的重新思考,一方面对于这类城市空间的研究留下影像和记录,另一方面为社区的营造、邻里互动、激发专业人士与市民的对话和交流产生长远的影响。

  • 生活现场和生存智慧 

在当代的建筑城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多元化的创造力越来越被重视,我们应该深入普通人的生活现场,关注和吸收来自平民的、草根的设计发明和成果,尤其是理解和推崇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构想。如何发挥“赤脚建筑师”的能量,鼓励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对于我们解决用“正规”的建筑和城市学问以及政策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重要。城市生活质素的标准不仅在于居住、商业、交通、文化艺术、 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意趣的多元发展,和重新赋予城市空间和街坊邻里空间以生机,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 城市介入 

双年展不仅是一个传统展览和交流的公共计划,它可以更加直接和主动地参与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操作中。“城市介入”是一连串实地展开的“实验计划”,在城市现有的空间中介入艺术装置。其结果可以是某些(从小型到大型、从短期方案到长远计划的)具体在地项目的开发和实现,它们会带动本地的公共文化活动,并形成特定的基础设施,以长远服务于小区。这是在理想的规划和城市现状之间建立起来的研究和实验机制,一个以理想主义的思路和现实主义的行动相碰撞而产生的,独特的制造“现实”的过程。

  • 艺术现场

城市系统是由建筑、街道、人、自然与其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城中村有机体中,我们将构建一个空间(或多个空间分散在街巷中),它综合了讲堂、工作坊、大排档、客栈、露天影院、报社等具体场景以激活城中村的公共活动(事件)。除了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地道广东美食之外,它还是一个艺术家、建筑师的展览工作联络站,亦或展览介入方与当地居民发生互动和沟通的场地,也是讨论、行为表演等跨领域交流活动的发生地。整个空间现场将是一种半乌托邦、半现实主义的呈现,它自发生长并保留下地域特征,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性格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