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策展人:王宏伟、冯宇
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城市化”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不但是与“农村化”二元对立的正面形象与标杆,还承载着国人对西方化、全球化、时尚化的种种想像。从今天人们对城市的解读回溯,其实最早进入现代意义城市状态的是南中国的广州、香港和上海,这种向前的姿态一直维持到1949年。而从1978年起,再次开启国门拥抱“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又是香港、广州和上海最早回归当代语境下的城市意识。香港受政治运动干扰最少、开放程度最高且一直未曾中断自己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到1980年代初已经与内地城市形成了巨大差距;而临近的广州因为受到香港的影响,成为内地率先回复城市意识的都会,并带动珠三角地区整体的城市意识回归。所有这些,在历年的中国电影创作中都有体现,并带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以后,中国进入大规模城市化阶段,除了千万人口以上超大城市的出现;高密度城市群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往的都会形态。而在城市内部,则是城中村现象和城中村问题的的出现。而这些同样在当下的电影和影像作品中有大量反映和呈现。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更广泛的区域,审视不同地区在相类发展阶段人们的理念、行为、价值观的变化,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参照同样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轨迹,能给今天的处于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本城提供参照与借鉴。
本届双年展的城中村放映计划,就希望从这三个方向,呈现——珠三角、乃至南方自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关于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影片——其它更早进入城市化与现代化地区关于城市问题甚至城中村问题思考和反映的影片——以及反映当下城市化进程的影片。第三届双年展时,曾经做过一个“早期城市电影展”,展映了包括苏联导演、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茂瑙代表作《日出》、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设计作品的多部纪录片在内的一系列世界早期城市影像,从欧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时间线和话题切入,但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些作品多少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距离。今年的放映,希望能让观众能有更多切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