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策展人:杜鹃

相比起中国其他大城市,无论是国内外的观察者,还是研究近代中国的学者,他们会认为深圳是最能够代表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城市之一。有些人会把深圳视为中国第一个以现代规划建立的模范城市,并赞誉其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有些人则会指斥深圳是一个没有地方特色,以资本主义挂帅的血汗工厂。无论立场如何,他们却都会异口同声地叙述深圳是 “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沉睡的渔村变成了一座都市”。更讽刺的是,深圳在这个思想意识和精神感情匮乏的全球化时代,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现代奇迹。

深圳在80年代的规划设想是以20年的时间来发展成容纳100到150万居民的城市。但实际上,深圳自2000年代起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既然本来的规划与城市实际的发展之间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深圳为什么不仅能够安然无恙,还能够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独当一面?答案在于一些隐藏的城市现实- 这些被统称为“城中村”的非正式密集发展空间。

深圳近代的成功通常被归功于中央的特惠政策,和这个城市对外部机遇所持的开放态度。然而随着深圳高速现代化的进程,现在仅余的320个村庄不只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这些村庄还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在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应对之间形成有机的机制,催化了深圳成为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最快的特大城市。在过去十年的城中村重建热潮中,城中村整体重建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社会上则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城中村多元的价值观能够为深圳带来独特意识形态和特质。城中村逐渐被公认为是深圳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许多研究结果表示,城中村可以被视为城市未来的资源、遗产、社会资本、社交网络、文化习俗,更加是整个社会对未来愿景的出路。

文献库力求就当前深圳城中村的话语开展本地和国际对话。文献库通过追踪城中村的实质变化、态度变化、研究题目的变化和对城中村的创造性想象来记录深圳的历史。 为了捕捉城中村的各种状况,文献库的参展人以先进的研究和表现手法,对媒体进行调查,搜集舆论,并为城中村的未来展开想象。 互动参与项目使参观者将他们在城中村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档案墙-十村世纪变革》通过一系列平行的话题,在今年UABB举行的“南头城”-这个独特的城中村中,以文字、视觉记录和创新的手段介绍深圳城中村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历史。南头城的社会空间变化作为档案墙的叙述历史的手段,勾勒出UABB2017中关于这十个村庄的话题和地方历史。 《文献库阅览室》是现有已发表的城市村庄研究成果的多功能存盘,至今共收集到105个项目。 图书馆还为参观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阅读文献和出版物的安静场所,同时提供空间予举办关于城市村庄相关主题的论坛和研讨会。

史建/黑一烊通过三卷出版物展示了他们多年来关于城市村庄话题的研究。 曲雷/肖雅芝通过地图测绘揭示了城中村的变迁和社会及经济价值。T.I.A. 工作室将城中村发展的十个关键历史时刻与虚构的故事相互交织,激发对城中村的想象。 刘晓亮以实体模型和材料展示出城中村的演变和后续发展。一些参展人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媒介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哥伦比亚大学Studio X / One建筑事务所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从各城中村的相关文献中收集信息。 小库科技/ 范哲在南头城建立了一个数据收集、分析和共享的数字平台。 杨之懿/程文杰(蜗牛工作室)在18个城中村进行抽样,并将观察得来的互动系统呈现为数字化游戏。黄河山/姜帆与南头城的居民交换凳子,作为社会互动的另类形式。 徐岚以抵抗和行动为主题,反思我们和城中村的关系。

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任何空间生产都必须考虑均衡的区域发展。 城市和农村能否有效发挥相互作用是地区平衡发展的关键,城市和农村并非两个孤立的问题。文献库的内容以动态、非线性的角度,成为深圳城市化具生命力、不断累积的知识库,为城市未来的想象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深圳的城中村和其他灰色管理地带的建设现象,揭示了正规城市规划的不足,并突显出自组织和非正式发展的潜力和重要性。 为了消除世界上主流认为非正式发展是“必要的罪恶”错误判断,深圳可以作为非正式城市化是城市规划重要资产的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 随着全世界非正式城市化的普及和大规模移民潮的急增,深圳的城中村例子有可能影响世人对许多全球性迫切问题的认知: 如移民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自建微型基础建设的潜力、以及新兴特大城市的可负担性和合理生活条件。